又大又黄又粗又爽的免费视频_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亚洲_欧美一区二区日韩国产_亚洲国产欧美在线观看片不卡

【風(fēng)味人間】秋味,桂花蒸糖糕

來源:集團總部 時間:2020-09-27 瀏覽量:9842


前些日子在東陳崗南熏門橋下面,遇到一推三輪賣桂花蒸糖糕的奶奶。小車尚未停穩(wěn),便有家長帶娃圍了來。

“呀,蒸糕,阿婆,多少錢一個”?

“兩塊錢一個,五塊錢仨”!

“好久沒吃到了,全是兒時的回憶阿”,一個安慶口音的年輕媽媽拉著七八歲的孩子,“我記得那時候在四照園小學(xué)門口擺過,上學(xué)放學(xué)經(jīng)常吃,也不曉得什么時候就吃不到了”。

何止是安慶?我的故鄉(xiāng)也有哇,在老電影院門口,在英雄山公園,在人潮涌動的朝陽門門樓下、草城街菜市場、北大街賣雞蛋餅的附近都見過。

當(dāng)時是五分錢、一毛錢,兒時無多少零花錢,從口袋底費勁掏出來一張皺巴巴的小錢,換一枚小小的蒸糕,捧在手心。有時剛出爐很燙,在手掌顛簸兩下,時間久遠(yuǎn),但還隱隱記得,吃到嘴里糯米和紅豆的香味。

陳設(shè)簡單,三輪車上擺一個小爐子,爐子上坐一個單孔蒸汽爐,一縷一縷的熱氣不時從孔里噴出來。

紅帽子,藍(lán)圍裙。阿婆很靈巧,做糕只在方寸間,一個木頭盒下面是餡料和米粉。木模不多,兩個接替, 速度很快,一分鐘倆。



模子茶碗大小,上寬下窄,一只手剛好握住。添半盞粉,填入桂花芝麻紅糖,再用米粉墊滿、刮平,蒸之前在粉面撒一層芝麻紅糖,著數(shù)顆相思紅豆,待香氣四溢,出模前添幾瓣桂花。

這蒸糕的模具,大江南北叫法不同,北京人叫它“甑兒”,一般是木制圓筒狀,有梅花或菊花等花瓣狀深槽。

在美食家鄧云鄉(xiāng)《甑兒糕》文中有細(xì)描:“底部有塊小屜,細(xì)的一頭,好比一個筆筒,中空,可以冒蒸氣。擔(dān)子一頭有爐灶、小蒸鍋,鍋口木蓋很嚴(yán)。中間一圓孔,把甑的小頭插入孔中,甑中生糕,兩三分鐘便蒸熟,用筷子從小頭一桶小屜,便把熱騰騰的糕推了出來,圍著的小孩便爭著買了”。



不過葛阿婆的蒸糖糕不用筷子,甑兒蓋上自帶一個不銹鋼圓管,糕模熟透提起,新的甑兒替上,掩上木蓋后用蓋上的管一頂,鮮香的糕就出來了。

蒸糕四季皆宜,冬日尤其出色。一可焐手,二可解饞。純素粉,無油葷,過去是糯米和大米,按照一定比例淘干凈,浸泡一天一夜后晾干,屋后尋石臼,在石臼里杵成粉,再細(xì)細(xì)篩幾遍,成細(xì)紗,所謂“擦糕粉”。

現(xiàn)在根據(jù)大眾需求,做糕的原料換成了高粱、玉米和蕎麥。味道香甜,桂花紅豆皆甜蜜,大人小孩都愛吃。也有愛惜身材的女士,偶爾會特意交代不要糖或少糖。

有些食物,是連接過去的信物。只看一眼,便心潮澎湃。一口蒸糖糕,可載你我回到那個可以隨時撒嬌,扯著爸媽衣袖買蒸糖糕的少年。

原載于《合肥晚報》“最合肥”


(星荷)